阜阳若语心理咨询中心

Fuyang Ruoyu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预约电话

18055886718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学简史(下)

编辑: 时间:2018-07-14

心理学简史(下)之心理治疗篇

 作者:易杰  插图  灵栖

 

开篇先说说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被用于那些现实感未受损的人们,但是他们  又遭受着焦虑、恐惧、强迫、歇斯底里、疑病、  以及躯体化的痛苦,这些统称为神经症。

 

 

心理治疗在五十、 六十年代曾一度被认为是伪科学、伪疗愈艺术,后来有一 些实证研究,特别是针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证研究证明心理治疗对心理疾病的有效性,才为心理治疗正了名。现在人们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是因为婚姻冲突、亲子关系、与工作有关的麻烦、孤独、害羞、失败等等所有与生存有关的问题。下面来谈谈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

 

1、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派:

(1)弗洛伊德在1900s就发现了人们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人际冲突、潜意识动机以及带有人格结构的外在要求的相互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很久都没有被重视和接受,当欧洲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接纳了精神分析的时候,美国还在搞心理测量。

 

后来,有些美国的医生和心理学家到欧洲去学习,才开始慢慢传入美国。而在美国精神分析的大发展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由于二战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大批的欧洲分析师们逃到了美国,本土化之后出现了埃里克森、沙利文这样的新弗洛伊德派。鼎盛时期有4/5的治疗师都是弗洛伊德派或者新弗洛伊德派。

 

 但是,这个东西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来访者得有钱有闲,非常耗时耗钱,每周4-5次,每次45-50分钟,通常要连续3-8年,就是我们在很多宣传画上看到的,弗洛伊德的躺椅—病人躺在沙发上,分析师坐在病人头部的位置,不被病人看到。分析师很少说话很节制,病人陷入自由联想状态。

(2)然而二战后,有很多士兵带着受伤的心灵回到家乡,需要大批治疗师以及简单形式的治疗。这就催生了后来的精神动力学派的诞生。到了1940s—1970s期间,基于弗洛伊德派的关于孩子养育的实践方面的书非常畅销,居然卖掉了2400万册。但不幸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精神分析的观点常常被过度热情的人们使用,并曲解为把他们的失败归结于父母的通行证。

 

(3)精神分析的原理:分析师对思想感觉的表达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也会导致病人的移情(transference)——把分析师当作儿时重要的人物。这样的移情被看作是治疗过程的基本机制。精神分析强调是潜意识意识化,通过自由联想以及必要的三个过程:梦的解析、移情和阻抗来完成。

 

 

当时也有很多病人反应费时费钱无用,被激怒还不可以中断。现代科学对潜意识的解释是:潜意识至少部分地相当于过程记忆,或者叫习惯记忆/肌肉记忆,人们早年生活中形成的内化的重复的自动模式类似于我们的手指弹钢琴。当分析师指出这样的行为模式的时候,相当于抬起压抑的阀门,使得潜意识意识化。

 

 

(4)精神分析曾一度被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但是精神分析的缺陷导致了它的衰败,即使已经简洁化,花费不那么高了。慢慢地精神分析只用作解决个人问题。自从六十年代,精神分析无论从名誉上还是从实际的使用上都在不停地萎缩,直到80年代号称精神科医生已经不再专职做精神分析了。到1990年,有人研究说只有2.5%的治疗师是精神分析治疗师。从此精神分析已经不再是模版式的和理想化的心理治疗方法,也不再是治疗知识和研究的前沿所在。

 

(5)1970s,短程的精神动力学派兴起。精神动力学派是在精神分析的原理基础上,聚焦于当下困扰病人的问题,通常不使用自由联想,不深入探查潜意识,不大修人格,治疗师只是简单地依仗病人的移情,积极面质病人从其他关系中带来的不现实的行为。在经典精神分析要几个月才做的事情,精神动力学派的治疗师可能第一次就做了。通常短程的精神动力疗法6-20周,每周1-2次,就可以达到有限的目标,会更重视来访者的咨询目标。这样

的短程对神经症和生活中的问题都会有效果,通常八周病人的症状就会减轻。最近这些年,美国对健康系统的费用从紧管理,短程心理治疗大行其道,1990年的数据是,1/3的APA注册的心理治疗师是精神动力取向的。

 

2、行为学派:是利德尔(Liddell) 这个人创建的,他从1951年开始研究动物行为,主要是羊和猪,猪比羊聪明,后来研究人的行为,发明了脱敏疗法。后来行为学派陆续又发明一些行为训练的方法:如厌恶疗法(如对付抽烟、网瘾等)、毅力训练、示范、操作条件反射等。代表人物是巴浦洛夫、斯金纳和华生,50-70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从适应不良行为的学习模式角度,即通过再训练的方式得到纠正,遵循经典和操作条件化的守则,心灵作为一种有用的概念被回避了;如果一套正确的刺激可以产生一套优化的行为反应,那么“黑箱”中怎样进行的就不必特别关注了。

 

3、认知学派:也叫认知行为疗法,它糅合进一些行为疗法的元素,但还是很不同的,主要关注病人的意识想法,以此改变病人的行为及感觉。从1940s—1950s就开始了,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罗特(Rotter),后面有埃利斯(Ellis)的合理情绪疗法(RET =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再后面比较有名的就是贝克(Beck)。贝克30岁的时候还相信精神分析,而且他专门治疗抑郁症,但是当他开始从自己的实践中收集证据,证明精神分析不总是有用,他就开始寻找新的信仰。他发现病人对自己都有全面的消极信念。有好些年贝克的理论被忽视,直到1970s,认知派才被广泛认可。现在的北美以及欧洲,认知行为疗法是被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个跟付费体系有关。因为认知行为学派通常是短程,方便按照DSM明确诊断,治疗过程有手册作指导,相对容易培训以及治疗师更容易掌握治疗手段,且费用可控,因此被广泛使用。目前认知行为疗法处于第三次浪潮,会揉进一些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的东西,变得更复杂更深化,其中,接受承诺疗法(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和正念认知行为疗法(MCBT:midnfulness bas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第三次浪潮的两个重要代表。

 

 

4、人本主义学派:随着人类上世纪50年代的潜能运动、60年代的反权力主义者所倡导的反文化运动而产生的,并受到女权主义者、反精神病学运动、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始人是马斯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学特别是EAP(员工援助计划)、企业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特别广泛的使用。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也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人本主义更强调依据个人力量去选择怎样行动及实现自己独特方式的权利,它主张判断一个行为应根据个人自己的参考框架而不是客观的科学的标准。例如,当一个人把平和、非竞争的、悠闲的生活作为理想,那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目标而不是一个人格缺陷。再比如,那些单身而不愿结婚、追求性自由而不是一夫一妻的婚姻生活等都是背离社会常规的。因此,在个人主义、反叛的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年轻人特别有吸引力。人本主义关注消除每个人的成长障碍、发挥内在资源。治疗师并不是指导来访者以一个科学的理想化的心理健康为目标,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最好的自己。80年代末,在美国大约有6%的治疗师从事人本主义学派的治疗,但目前这个比例会更小,因为其他三个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及精神药物的可行。

(1)这里特别要提的是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曾经是一个牧师,后来转到心理学并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但是几年之后,他认为精神分析没有效果。罗杰斯本人一直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认为心理治疗应该针对当下的问题而不是过往的引起因素。他也相信人性本善,一旦这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他就能够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所以他用的一个技术就是回声或者回应来访者自己的话,有时看起来像拙劣的模仿,但是被罗杰斯看作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以及相信来访者有能力处理好心理状况和他们自己。罗杰斯认为治疗师就是制造一种有利的氛围使得来访者能够以他渴望的方式探索他的感受,并向他希望获得的目标迈进。五六十年代没有经过处理潜意识过程训练的咨询师比较广泛地接纳来访者中心疗法,然后它的影响力逐渐消退了。现在,来访者中心疗法只是作为一种心理学家喜欢的技术,尽管人本主义哲学有利于治疗来访者。

 

 

(2)另外这里要提的就是格式塔疗法,是由弗里茨.佩尔斯(FritZ Perls)与劳拉.佩尔斯(Laura Perls)所创立,他们都有一些在德国接受精神分析培训的背景,在六十年代以人本主义治疗反文化的一部分流行开来。尽管共享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哲学,但有所不同。格式塔疗法的目标是让来访者觉察他们否认的感觉、渴望和冲动,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认为是他们自己真实的部分,实际上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或者采纳来的。完形疗法借用各种实验、游戏和骗人的小花招去激起、挑战和迫使来访者去认清他们感觉的真相。60-70s在人本主义圈子里很受欢迎,然而现在也只是很小的部分。

 

5、系统疗法,包括团体治疗、夫妻/家庭治疗等。系统疗法植根于贝特森(Bateson)的人类学,也植根于生物学和机械学中关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系统疗法与上面三种治疗派别结合,形成如精神动力团体治疗、认知行为家庭治疗等分支流派。其中,家庭治疗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夫妻治疗源于婚姻咨询,团体治疗从六十年代开始兴盛。最近这些年,团体治疗、夫妻/家庭治疗方兴未艾,特别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中更重视关系和家庭,所以在中国很受欢迎。

 

6、其它一些不那么出名但也相对有治疗师在做的比较大的流派:

(1)相互作用分析疗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TA):以精神动力原则为基础,关注人际行为,通过推理思考理性化的方式处理神经症的问题。三个自我:认知的自我、成熟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各自承当相应的角色。现在,TA是被一些治疗师偶然使用的许多技术之一。

(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是一个短程顿悟式疗法,对抑郁症特别有效,关注病人当下的与同辈、家庭成员等各种关系。

 

 

8、最后说说近几年在中国盛行的2个心理疗法:

(1)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与理念: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九十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侵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2)家庭系统排列: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经30年的研究发展起来的,通过现象学探究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家庭系统排列呈现出来的成员关系及这些关系的处理过程,是超越了现实生活里的时空限制的:数代相隔几十年的人,身处世界各地、甚至已经不在世上的人能够在同一时空出现。系统排列没有“标准程序”——确切的“什么情况该怎样做”的规定。一个好的系统排列导师,是不会用判断及猜测去进行一次系统排列的。他完全是运用他的感觉,让当时所出现的现象在他的内心推动他而作出下一步。海灵格称这个为“现象学方式”(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这个更显灵性层面的治疗方式饱受争议,也更依赖治疗师本人在灵性层面的能力。

 

 

 

目前,心理治疗的趋势是三大流派(精神动力/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的整合,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整合,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的性质采取其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只有一些人声称只用一种或者主要只用一种治疗方法。

 

 

 

本文作者:

易杰,在读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

文中内容主要摘自The Story of Psychology,作者:Morton Hunt

 

------分隔线----------------------------